close

獎勵小孩的禮物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獎勵小朋友的獎品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常常會看到父母在討論究竟該不該獎勵?

我自己覺得獎勵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驅使他們前進甚至超越自己

但我覺得父母一定不能忽略鼓勵,沒有鼓勵只有獎勵會讓孩子只朝著物慾邁進

而忘了真正的努力的目的!

我是這麼想的但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還是會常常爬文看看別人的看法,父母有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分享一篇我覺得分析不錯的觀點

以下文章擷取自媽媽育兒百科

1.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然,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而放棄爭取。

2.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

而且會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是弊大於利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於精神的,有益於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3.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偏離事實的指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

同時,懲罰要注意場合,當眾指責孩子,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4.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

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繫,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否則孩子不懂他們為什麼受罰。

5.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

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你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

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懲罰,不可不教而罰。

6.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如果父母警告過他,那麼在他犯錯後,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

假如不處罰,你以後便難以下達命令,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獎勵的策略和原則:

7.少獎為佳

適當時候、適當次數的獎勵,就相當於給發動機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濫。

8.獎態度不獎分數

大多數家長是以分數或者名次來設定獎項和決定是否獎勵,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態度進行獎勵。

因為從長遠看,態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兩次的分數更重要。

9.一諾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約定,比如有的家長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長是定考到第幾名,就一定要兌現。

如果孩子達到了約定的要求,就要堅決獎勵,做父母的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

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

獎勵的價值不要太高,其價值和獎品要與孩子的年齡、取得的成績等等相適應。

有些家庭由於形成了獎勵並不斷加碼的習慣,常常給孩子價值過高和不適當的獎勵,那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滿分,就給孩子買電腦買遊戲機,結果孩子玩物喪志。

看完真的又學了一課了!

因為最近暑假快結束了!孩子們都有順利完成功課,在阿公阿榪家也有乖乖聽話

所以我決定要買小禮物送給我家兩個寶貝

我們家兩個差蠻多的一個孩明年要讀幼稚園

另一個上了國小

每次要買玩具用品就要跑很多地方!

這次我決定在Yahoo購物中心買

其實是因為看到滿額折抵金送的蠻多的,所以很心動

分享一個我覺得CP質不錯的獎勵小孩的禮物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收到實品真的覺得質感不錯,而且我家寶貝都很喜歡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就推薦給大家囉~

送給孩子一個開學禮物讓他們更有動力完成學業~





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本週熱銷商品:





【澳洲 Tiger Tribe】行動黑板-食物







【上誼】好餓的毛毛蟲滾珠迷宮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3428806






商品訊息描述:

女力時代來臨

性別差距日益縮小,全球7千萬專業女性精英階級崛起!

本書作者艾莉森.沃爾夫為知名英國學者暨新聞媒體工作者,她以大量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資料證實,近代自精英教育門戶敞開、工作機會出現轉變,再加上避孕藥的問世,女性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今日,史上第一次成千上萬女性花在董事會桌邊的時間,多過廚房流理臺。這些專業女性事業心強、學歷高,和男性精英一樣享受著天之驕子的生活。她們工作時間長又晚婚(如果會結的話),領導著《財星》500大企業(Fortune 500),出現在《富比士》(Forbes)、《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等重要財經雜誌封面上。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是女性勞動力最頂層20%的人,她們已和男性相距甚微,遠離的是金字塔中底層其他女性的世界。

這個在全球約有7千萬人、人數每天都在成長的新興階級,包含了下列特點:

◎學歷都在大學畢業以上,過去選擇捧鐵飯碗當老師,現在絕大多數從事專業工作,如經理人、銀行家、律師、醫師、顧問、科學家、分析師、工程師等。

◎較可能長期從事全職工作,如果結婚生子,大都在產後立刻衝回職場,在孩子還小時也多會繼續全職工作。30到35歲生第一胎很正常,而且「有錢人愈有錢,窮人生愈多孩子」。

◎會選擇和自己條件相近的配偶,負擔得起正規托兒服務與精英教育支出。不僅注重生活風格,也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由於較少從事無酬家務,因此合力促成「佣人階級」再現。如果是單身,大多懂得寵愛自己,不但能夠負擔時尚奢侈品,未婚女性的購屋趨勢也增多。

◎女性以往成為超級富豪的主因為財富繼承,今日白手起家的女性人數增多,如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等都是,而且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是中國人。

◎女性參政程度提高,開發中國家(通常是非洲)和西方國家一樣多。全球至今已出現五十位以上的女性首相∕總理,亞洲甚至出現爆炸性的「女性王朝」力量。

【強力推薦】

「這本書讀起來很像女性角色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沃爾夫的功力深厚,書寫不僅有廣度、更有深度。關於女性這個熱門議題,不論你自認有多少了解、是否認同沃爾夫的觀點,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一些新的見解。有些只是純粹讀來有趣,有些則會撼動你原本的觀點。」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本書不僅研究詳盡、具有全球化觀點,而且資料扎實又豐富,把女性議題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沃爾夫完成一本內容詳盡、觀點聰穎,時而啟發、時具特色的分析性著作,為我們定義何謂現代『精英女性』。書中列出女性面對的所有選擇,並且分析不同行為的結果,引領我們不再盲目往前走。」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對所有想了解現代女性的人,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衛報》(The Guardian)

「本書探討多元面向,並且引用深入研究,告訴我們女性融入職場的重大進展。除了已經獲得的好處之外,沃爾夫還探討如果勞動市場要出現真正的平等,女性依舊得面對的種種挑戰。全書讀來不僅引人入勝、時而令人驚奇,也時而令人沮喪。沃爾夫替這項重要議題,提供才思敏捷、才華洋溢與博學的引導。」

--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女性在職場上有長足進步,但沃爾夫在本書力促我們不要只看已有的進展,也要關注利益是如何獲得分配,以及被留在後頭的眾多女性。《女力時代》讓我們看到社會如何進步,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讓我們看到還有多長的路得走。」

--雅莉安娜.哈芬登 Arianna Huffington(《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創辦人)

「沃爾夫替女性與現代經濟的相關論述,提出清楚、卓越、具有原創性的傑出貢獻。如果你關心今日世界的女性、工作與家庭,一定得讀這本熱情洋溢、道出許多事實的著作。」

--克里斯蒂雅.弗里蘭 Chrystia Freeland(《財閥》(Plutocrats)作者)

「強而有力、論點精闢、發人深省、具原創性--這是令人信服的思想家的傑出著作。」

--提姆.哈福特 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沃爾夫替『兼顧一切』(having it all)的老議題,提供大量具有價值且時常令人吃驚的資料。她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法,告訴我們專業精英女性的進展已經帶來社會變革,但她們和沒那麼得天獨厚的姐妹則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

--安妮瑪麗.斯勞特 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總裁)

目錄

序言 新興階級的崛起

第 1 部 勞動女性 分裂的房子

第 1 章 告別過去 姐妹發展大不同

第 2 章 有錢人愈有錢,窮人生孩子

第 3 章 佣人階級再現

第 4 章 披薩與伴侶

第 5 章 努力往上爬

第 6 章 頂層女性的生活

第 7 章 歷史中的女性

第 2 部 新家庭場域:女性、男性與家庭

第 8 章 性與單身畢業生

第 9 章 「上班小姐」

第 10 章 外貌優勢與孔雀尾巴

第 11 章 門當戶對

第 12 章 家庭力量的無限延伸

結語 社會的進步

謝辭

注釋

附錄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序言

新興階級的崛起

1802年某日清晨,珍.奧斯汀(Jane Austen)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退婚。

前一天晚上,她剛接受年輕、富有的哈里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求婚。當時她已經27歲,錯過了這次機會,不大可能再有人求婚,而且她也沒有獨立收入。然而,在那個12月天,珍.奧斯汀在清楚自身處境的情況下,剝奪自己當時身為女人的唯一地位保障,也就是婚姻與孩子。

單身又是女性,意味著一輩子寄人籬下,依靠他人的善心過活。珍.奧斯汀老了之後,不會有孩子奉養她,她將獨自一人活在沒有國家養老金、沒有健康保險的社會,也領不到社會保險金。珍.奧斯汀選擇了當時最令人害怕的命運:當個無子的老處女。

由於這種處境並不罕見,珍.奧斯汀相當清楚什麼樣的命運正在等著自己。在她之前的無數個世紀,自從有人類以來,女性的命運已經注定。

在今日,也就是自珍.奧斯汀的時代不過又八個世代,精英職業女性已經很難想像這樣的處境有多令人擔憂,這樣的選擇又有多驚天動地。本書要談的就是這樣的現代女性,這是一個在全球約有7千萬人,人數每天都在成長的群體。本書要談她們在整個成人階段將面臨的人生各種選擇,她們的年代和珍.奧斯汀的不同,她們所擁有的選擇與人生遠遠更為寬廣遼闊,不過仍是困難重重。此外,本書也要談這數千萬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女性,對人類社會各面向愈來愈大的影響力。

本書要談傳承自珍.奧斯汀及其小說女主角的女性,她們就像她的小說人物一樣,聰明、受過教育,過著小康的成功生活,但不是超級富豪。她們就像《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的女主角伊麗莎白.班內特(Elizabeth Bennet),家庭的交際圈包括銀行人士、商人與牧師。此外,她們也和珍.奧斯汀本人的家庭一樣,生活在充滿忙碌專業人士的世界,包括律師、海軍軍官、企業主與地主等。

珍.奧斯汀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最明顯的差異,也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女性現在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從前只有丈夫、兄弟、兒子與父親可以從事的工作,但現代女性亦能擔任律師與神職人員等職務,也同樣能成為銀行家與企業主。在已開發世界中,女性和男性同樣可能從事專業及商業工作,而且年輕世代的男女同工同酬。

勞動市場的緩慢轉變,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突然加速。隨著精英教育敞開門戶,工作機會出現轉變,家庭結構開始改變,加上避孕藥的問世,這一切改變了女性的生涯展望與行為。只有當我們回頭看,才能發現今日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與祖母輩受過大學教育的近代女性相比,兩群人的生活存有哪些重大差異。

我們也還在緩慢了解職業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如何餘波盪漾到工作以外的領域。女性全面滲透這個世界的精英圈子這一點,正在改變男女的日常活動與個人生活,這種影響與日俱增且不可逆。我們有時能意識到改變發生於何處,但在其他許多時候,如同本書將闡述的一樣,人們「以為」正在發生的事,其實不同於有證據佐證的事實。此外,我們也並未體認到,值此時刻把女性視為「整體」來談是否恰當--雖然人類史上大部分的時期都這麼做,但今日的情況非常難以一概而論。

一直到現在,所有女性無論貧富,每個人的人生一直被相同的經歷與壓力主宰。在今日,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女性已經自成一個階級。這些職業女性,這些女性企業家,這些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人,這些屬於已開發國家女性勞動力最頂層15%或20%的人,已和男性相距甚微。如今,她們比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像「一家之主」,她們遠離的其實是其他女性的世界。

幸運世代

一直要到三、四十年前,此一「新興階級」的女性才開始生根萌芽,人數增長。在那之前的數千年間,幾乎鮮少有女性有機會擁有完整的終身事業。以我自己的家族而言,我是第一代有機會這麼做的人。然而,一直要到我開始撰寫本書,我才了解我們屬於史上多麼獨特的一群人,也才發現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活的是「眾人」的故事。

我成長於繁榮、和平的南英格蘭,念的是高度升學導向的女子中學,那裡每個人都覺得上大學這件事天經地義。我的同學有少數人成為護理人員,也有一小部分直接接受師資培訓,剩下的則做了「該做」的事--升學拿大學文憑。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知道這是「新」的現象。我的祖父母在十幾歲的時候,年紀輕輕就不再讀書,跑去工作。我的父母念完中學,但沒有機會上大學。我的姐妹和我都有大學文憑,我們和其他數百萬20世紀的戰後女性一樣,是家中第一個念大學的世代。因為這對我的學校和我的朋友來說很正常,一直要到多年以後,我才了解女性其實很少升學,即使是以我這個戰後嬰兒潮世代來說也一樣,更別提念研究所,從前很少人這麼做。

我的姐妺和我是第一代的大學畢業者,身為人母的我們,自然而然就覺得我們的小孩會念大學,一定得念。時代已經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今天家裡只要負擔得起的,無論男女,上大學是理所當然之事,這似乎成了一項準則。學生人數上升在許多方面對女性來說都是好事,同等重要的是,女性現在也有機會進入最好的教育機構。事實上,如同本書即將探討的一樣,這正是創造出今日真正男女平等精英的最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年輕世代。

在我念牛津大學時,就讀的是當時只招收女性的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我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牛津提供給女性的入學機會,明顯遠遠少於男性。即使我曾經想過這件事,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美國頂尖常春藤名校也是如此--以前我只知道這三間名校。不過,就算是真的知道了,我可能也不會驚訝,因為在那個年頭,事情就是如此。

然而,社會結構已經改變,當時已經沒有理由可以不讓我,或是同輩大學畢業女性擔任重要工作,儘管才在不久前,大學畢業女性依舊被拒於門外。牛津是關鍵改變的縮影,原本全部招收男性的學院,開始逐步招收女性,而且男女招生人數逐漸達到平衡。在此同時,原本全部招收女性的學院,也開始招收男性。

我的母校薩默維爾學院,在1994年招收第一批男學生,原因有兩點:全女子學院開始招收不到最優秀的女性,因為她們跑去念男女混合的學院;此外,教職的聘雇會有問題,因為大學如今全都要求性別中立。換句話說,改變是為了因應已立法的社會新價值觀,也是為了回應擁有抱負的年輕女性的理性行為。這兩項因素同等重要,而且如同我們將在本書看到的一樣,若要解釋今日的社會,這兩項因素都是關鍵。

雖然當年20歲的我,並未意識到高等教育即將發生轉變,職場的轉變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我成長的世界,母親們都會待在家裡。十幾歲時,我記得自己相當確定將來要是生了小孩,在孩子還小時,我會暫時退出職場,因為當時的人--女人--都是這麼做的。事實上,那個年代那樣做才正確,但十年後的我,則做出相反的選擇。

後來,我生產完就回去工作,這在當時是新鮮事,但很快就變成所有大學畢業者的慣例。在其他方面,我個人的經歷則是滿傳統的:我在大學最後一年結婚,一畢業就結,這件事在當時變得極不尋常,但後來我很幸福。當時,只有一個大學同學跟我一樣,也是這麼早就結婚。此外,我很快就生孩子,所以我的孩子比同輩的孩子大上許多。其實,不論從生物或歷史的角度來看,我都算不上年紀輕輕就當媽的,我和我母親在同樣的年紀生孩子,這件事對都市的大學畢業者來說很不尋常,但對像我母親那樣在小鎮上做事的人來說就很平常,這是我在無意間反潮流的少數一點。

今天的大學畢業者之所以這麼晚婚(如果會結婚的話),之所以這麼晚生小孩(如果會生小孩的話),一個原因就是這是1960年代出現的重大革命--所謂「革命」,並非是學生揭竿起義,而是避孕藥的問世。我們這些在避孕藥問世後才成年的人,著實是站在海岸的另一頭,和先前的世代相隔一整片大海。性可以是安全的,可以相當輕鬆、自在,女性如今可以靠自己以安全的方式,完全避開不想要的懷孕。所以,毫不令人意外,性行為也出現轉變,結果之一便是人們愈來愈晚婚。

我這個世代的確知道事情不同了。有的人參加公社(commune),支持自由戀愛與多重伴侶。許多人前後和好幾任認真交往的男友上床,而這是我們的母親不會,也永遠不能做的事。我認識幾個公社的人,還認識很多自由戀愛的人。我在學報上撰寫關於性與墮胎的議題,清楚意識到這個世界深受相關主題吸引。性、學生,再加上牛津,絕對是大熱門。

我們比較沒意識到的是,婚姻與家庭狀況的改變。我們大多數預期自己會結婚;事實上,相較於在中學教我們的年長且通常是單身的女老師,以及在大學教我們的同樣年長也通常單身的女教授,對我們來說,擁有事業與家庭,兩者遠遠沒有那麼大的衝突。

然而,相當出人意料的是,在我們畢業後的世界,每個人的育兒與婚姻模式都產生變化--儘管就收入高低階的人士來說,情況相當不同。我們一再看到現代男女不婚,或是結了婚不生小孩,而從前他們兩件事都會做。

後續章節將介紹,事情並非簡單到像是男性就可以兼顧事業與家庭(having it all),而女性則不行。對擁有高學歷的女性而言,就業的好處的確增加,但放棄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今日不論男女,所做的選擇都不同於父母或祖父母,因為人生的選項,無論是受教育、就業或社會角色等方面,都已經改變。結果就是,許多人到了四十歲出頭時,發現自己的人生過得與青少年時期以為的--會結婚、生兩個小孩--非常不同。

我的世代並未料到這件事的發生,但話說回來,當時身為學生或年輕專業人士的我們,並沒有、也無法研究社會的整體動向。當時所謂的「正常」,是我們這群身為天之驕子的少數族群所做的事,其他人可能或可能不是這樣,而事實證明的確不是。

姐妹情誼的終結

自1970年後的半個世紀,人類社會以史無前例的方式研究與量化自己,統計資料、高速運算與學院刊物造成一股實證研究風潮。在撰寫本書時,我得以引用各式已經出版的資料,以及公部門被廣泛使用的數據集,唯一的例外是講性的第8章,許多分析是首度出現。

我利用相關資料,檢視今日的女性是否全都出現類似行為,或者她們之間有著系統性的差異。如同資料一再顯示,女性彼此十分不同,不只職業、家庭模式、每天做的事不同,就連在臥室裡也很不一樣,而這些差異顯然與她們是否身為現代高學歷專業精英女性有關。

我很訝異人們很少比較女性,而是常將她們視為單一同質團體。今天,當大家在談論「女性」時,就連女性主義者與專業的「女性」媒體評論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把女性說的好像擁有共同利益。我們會聽到有關女性薪資水準的討論(「如何不公平」)、女性的投票意向(「自由派」),以及各種關於女性認為這樣那樣的討論,卻極少比較不同的女性族群。

就歷史上大部分的時期而言,這樣的論述方式算是合理。在珍.奧斯汀的時代後近一個世紀時,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詩集《營房謠》(Barrack-room Ballads)中寫道:

上校夫人與朱蒂.歐格雷帝(Judy O'Grady)

骨子裡她們是姐妹!

在吉卜林寫下這句話時,女性的確如此,男性則各有天地。女人不論屬於精英圈子或窮人、愛爾蘭人或印度人,結婚生子是人生的抱負之一,差別在於嫁得好不好而已,或是養兒防老或孤苦無依。如果你身為女性,整個人生已經被這樣的現實給注定。

然而,現代的工業社會已經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的生活,已開發國家絕大多數的女性,現在都可以養活自己。大多數的女性可以賺取薪資、獨立生活,不論單身或離婚人士都一樣,這種事在珍.奧斯汀的時代完全無法想像。此外,今日多數的已開發國家都會援助貧困的單身母親,由國家來替代丈夫的角色。

即便如此,大多數的現代女性就像從前的女性,人生重心依舊是家庭和孩子,不是工作和職業。大多數的人,包括大多數的女性,工作是為了養家活口,不是為了實現抱負,而這種情形造成兩群相當不同的女性。比較大的那群,她們所關注的重點,基本上依舊是傳統事物,從事的工作也依舊是長期以來主要由女性擔任的工作。另一群女性精英,現在則很像男性精英,不論是工作習慣和職業選擇都和男性一樣。後續章節將討論,精英女性和精英男性現在共處一間辦公室,帶來的結果有些一如預期,有些則出人意料。此外,這群精英女性婚配的對象,也是和自己類似的男性。

今天,擁有高學歷的專業女性,也就是那頂尖15%或20%的人,從事的工作不僅不同於其他女性,一生的就業模式也和其他女性不同。她們人生的工作階段與工作量和其他人不同,婚姻與育兒模式也相當不同,而且離婚率非常不一樣,用不同的方式養大孩子與持家。

我將在本書主張前述所有變化都互有關連。從勞動市場的開放,一直到支撐一切轉變的平等價值觀,在這個由直行大道進入的世界,有愈來愈多的大學畢業者選擇不生孩子;在此同時,保姆則成為高度成長的行業。在這個由直行大道進入的世界,「休閒社會」(leisure society)似乎是天方夜譚,只有金字塔頂端階級如此;舊式的女性利他主義則是逝去的記憶。直行大道帶領我們通往一個新世紀:開發中國家改變的速度,遠遠超過英國從前的情形,而且世界上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豪,現在有一半住在中國。

我現在知道,我屬於承先啟後的世代。我這輩子沒有中斷過事業,我那能幹的母親則在婚後便辭掉有薪工作,等孩子念完書才再度就業。我姐妹和我都請了保姆,我父母從來沒想過這件事。我一直在機構中工作,包括大學、公家機關與智庫,在這些地方,女人當主管、男人當部屬相當稀鬆平常,舒顏萃台南我以為參加會議時男女性都在場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此外,很多人和我一樣,和我的出版經紀人一樣,和我多為女性的編輯與出版商一樣,和我替本書採訪的成功女性一樣。我估算,在21世紀初期,全球有6200萬的「我們」,也就是擔任專業人士、資深經理或大公司董事,從事頂層20%高階工作的女性。收入讓這群女性躋身國家精英隊伍,在本書英文版出版時,她們的人數已上升至7千萬人,而且還在增加,已經變成關鍵多數,來到改變的臨界點。

而這一切,也不過是才剛發生的事。

本書從珍.奧斯汀說起,她距離我們也不過幾個世代的時間。我朋友某天提到自己嘰嘰喳喳的10歲可愛女兒,表示:「她的名字愛瑪(Emma),取自我最喜歡的珍.奧斯汀小說人物。」珍.奧斯汀塑造的女性角色,受到現代愛瑪之母的認可。她們屬於富裕階級,自信十足、學歷高,說話侃侃而談;她們面對困難的抉擇,有時會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我們認同小說中的人物,但事實上她們過著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不同生活;她們的選擇是「歷史上」女人的選擇,今天的精英女性則有全然不同的選擇。

想了解事情已經變得多麼不一樣,並了解變化發生的速度,我們可以從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以及在美國出生、家財萬貫的第一位英國女國會議員開始談起。

第1章

告別過去 姐妹發展大不同

南茜.阿斯特(Nancy Astor)在20世紀初成為超級政治明星,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則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也是20世紀下半葉的指標性人物。在本世紀伊始,歐巴馬(Barack Obama)打敗了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贏得美國民主黨初選,成為黨內總統候選人。

三位女性,三種生涯;她們生活在本書要探討的年代,代表著受過教育的女性生命轉變的世紀。南茜、柴契爾夫人與希拉蕊帶領我們從舊世界,抵達一個目前仍舊非常新的世界。希拉蕊黨內敗選的重要性,如同南茜或柴契爾夫人的勝利。

南茜.阿斯特是美國人,1879年生於維吉尼亞州,後來嫁給世界首富沃爾道夫.阿斯特(Waldorf Astor)。南茜.阿斯特出名的原因,在於她是第一個進入英國國會的女性,還是社交界女主人,以及社會改革的鼓吹者。她在1919年成為英國國會議員,距離芬蘭選出全球第一位女性議員僅12年。此外,她走過經濟大蕭條,力保都市席次長達25年,贏得8次大選,最後死於喧囂的越戰期間,當時「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的摩登流行文化已成過眼雲煙。前述這一切原本不會發生,要不是她的姐姐有著絕世的美貌。

南茜的父親齊力.蘭弘(Chillie Langhorne)是美國南方人,靠擔任鐵路工人承包商,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發跡,他美麗的二女兒艾琳.蘭弘(Irene Langhorne)是舞會之花。因為這個理由,也單單為了這個理由,他的家族先是進入紐約社交圈,後來又打進歐洲社交圈。

白硫磺泉鎮(White Sulphur Springs)是維吉尼亞州藍嶺山脈的溫泉浴場,也是南北戰爭前後的南方婚姻市場重鎮。艾琳的甥孫解釋:「在當時,進入白硫磺泉鎮,引領化妝舞會......豔冠群芳,是南方初入社交圈的女子唯一值得過的生活......妳的人生可能會因為舞會上的一次露臉而改變。」艾琳的美貌不僅讓她成為維吉尼亞州的舞會之花,還成為美國「四大美女」(top four Belles)之一;她被選為紐約族長會舞會(Patriarchs' Ball)大行列(Grand March)舞的開舞者,那是1870年代至1890年代美國「鍍金年代(Gilded Age)的年度盛事。」在1893年那個年頭,那會讓一名女性立刻成為明星,也就是那完全建立在艾琳美貌的名氣,讓她包括南茜在內的幾個妹妹,得以進入紐約與歐洲最上流的社交圈,那裡遠遠有更多更富裕的丈夫候選人。

然而,到了南茜去世的1964年,僅僅再過11年,另外一位非常不同的國會議員,將成為英國保守黨黨魁。柴契爾夫人擁有大學學歷,原是藥劑師,後來改行當律師,在國會任職5年,即將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以及20世紀英國任期最長的首相。她的父親在普通的鄉下小鎮開了一家小商店,唯一的姐妹則成為害羞農夫的妻子。柴契爾夫人的人生不是因為一場舞會而轉變,而是透過牛津大學的學術途徑。

那麼,為什麼希拉蕊.柯林頓是第三個關鍵人物?為什麼2008年的民主黨初選這麼重要?答案在於那次女性之所以落敗的原因。

希拉蕊原本以領先者之姿進入初選,獲得女性勞工階級的強力支持,她和歐巴馬在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群中勢均力敵,但關鍵選票來自女性明顯占多數的大學學歷族群。那群人不同於年輕的非大學學歷選民,大量出來投票,如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誌的伊麗莎白.克萊(Elizabeth Cline)所言,「女力動能」顯現出來,但這股力量支持的卻不是希拉蕊,而是歐巴馬。

希拉蕊被歐巴馬打敗,是今日成功女性故事決定性的一刻,原因不是女性原本可以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而是正好相反--最終決定初選結果的選民,是某一特定類型的女性,而她們並不認為候選人的性別重要。

對今日許多年輕女性而言,身為女性不是她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不同於先前人類史上所有女性,包括南茜.阿斯特及其姐妹等近代女性,身為女人這點,不會決定她們的命運。在2008年的美國初選,大學學歷的投票者,不論男女,都支持歐巴馬帶來改變的承諾。這是以另一種方式顯現,今日的大學畢業女性不認為只因為候選人是女性,就有強烈理由應該投給她。

對今日大學畢業的女性而言,如同柴契爾夫人的例子,教育替她們打開世界的大門。這些女性是成功人士,愈來愈多人除了擁有學士學歷,也擁有研究所學歷。她們在一個女性幾乎可以擔任所有職位的世界,從事著專業與管理工作,而且她們的收入達到不久前還難以想像的水準。

不過,這些女性是少數族群,在成年女性人口中,最多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明顯屬於這個團體。她們擁有高學歷、高收入,職業受人尊敬。話說回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男性專業人士,也僅占已開發世界男性人口的15%至20%左右,開發中國家更是遠遠低了許多。

女性主義者曾談論「姐妹情誼」(the sisterhood),但今日受過教育的成功女性,與其他女性的利益共通之處,少於史上其他時代。本書將探討她們的約會、婚姻及生育模式,有愈來愈與眾不同的趨勢。最重要的是,女性的職涯彼此漸行漸遠,占人口少數的高學歷專業女性現在擁有的職業,愈來愈像與她們共事的成功男性。在男女共處的工作環境,職業女性事業心強完全正常,而且也會出現男性部屬、女性上司,不是只有與此相反的情形,而這點促成大規模的社會變遷。



商品訊息簡述:































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





arrow
arrow

    vv412769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